鹿茸
Cervi Cornu Pantotrichum
鹿茸
Cervi Cornu Pantotrichum
【来源】为脊索动物门哺乳纲鹿科动物梅花鹿CeruusnipponTemminck或马鹿Ceruuselaphus Linnaeus的雄鹿未骨化密生茸毛的幼角。前者习称“花鹿茸(黄毛茸)”,后者习称“马鹿茸(青毛茸)”。
【产地】花鹿茸主产于吉林,辽宁、黑龙江、河北、四川等省亦产,品质优。马鹿茸主产于黑龙江、吉林、内蒙古、新疆、青海、四川等省区,东北产者习称“东马鹿茸”,品质较优;西北产者习称“西马鹿茸”,品质较次。
【采收加工】梅花鹿为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,马鹿为国家二级野生保护动物,现药用鹿茸主要从人工养殖中获取。分锯茸和砍茸两种方法。锯茸夏秋二季锯取鹿茸,经加工后,阴干或烘干或真空冷冻干燥等。砍茸一般用于老鹿、病鹿、伤残鹿。将鹿头砍下,再将茸连脑盖骨锯下,刮净残肉,绷紧脑皮,进行煎烫、阴干等加工。
【性状鉴别】
药材 花鹿茸:呈圆柱状分枝,具1个分枝者习称“二杠“,主枝习称“大挺“,长17~ 20cm,锯口直径4~5cm,离锯口约1cm 处分出侧枝,习称“门庄“,长9~15cm,直径较大挺略细。外皮红棕色或棕色,多光润,表面密生红黄色或棕黄色细茸毛,上端较密,下端较疏,分岔间具1 条灰黑色筋脉,皮茸紧贴。锯口黄白色,外围无骨质,中部密布细孔。具两个分枝者,习称“三岔“,大挺长 23~33cm,直径较二杠细,略呈弓形,微扁,枝端略尖,下部有纵棱筋及突起小疙瘩;皮红黄色,茸毛较稀且粗。体轻。气微腥,味微咸。
二茬茸和头茬茸近似,但挺长而不圆或下粗上细,下部有纵棱筋,皮灰黄色,茸毛较粗糙,锯口外围多已骨化。体较重,无腥气。
砍茸:花鹿茸为带头骨的茸,茸形与锯茸相同,亦分二杠或三岔等规格。两茸相距约 7cm,脑骨前端平齐,后端有1对弧形骨,习称“虎牙“。脑骨白色,外附头皮,皮上密生茸毛。气微腥,味微咸。
马鹿茸:较花鹿茸粗大,分枝较多,侧枝1个者习称“单门“,2 个者习称“莲花“,3个者习称“三岔“,4 个者习称“四岔“或更多。按产地分为“东马鹿茸“和“西马鹿茸“。
东马鹿茸“单门“大挺长25~27cm,直径约3cm。外皮灰黑色,茸毛灰褐色或灰黄色,锯口面外皮较厚,灰黑色,中部密布细孔,质嫩;“莲花”天挺长达33cm,下部有梭筋,锯口面蜂窝状小孔稍大;“三岔”皮色深,质较老;“四岔”茸毛粗而稀,大挺下部具棱筋及疙瘩,分枝顶端多无毛,习称“捻头”。
西马鹿茸大挺多不圆,顶端圆扁不一,长 30~100cm。表面有,多抽缩干瘾,分枝较长而弯曲,茸毛粗长,灰色或黑灰色。锯口色较深,常见骨质。气腥臭,味咸。
均以茸形粗壮、饱满、皮毛完整、质嫩、油润、无骨、无钉者为佳。
饮片 花鹿茸:花鹿茸尖部切片习称“血片”“蜡片”,为圆形薄片,表面浅棕色或浅黄白色,半透明,微显光泽;外皮无骨质,周边粗糙,红棕色或棕色;质坚韧;气微醒,味微感。中上部的切片习称“蛋黄片”,切面黄白色或粉白色,中间有极小的蜂窝状细孔。下部习称“老角片”,为圆形或类圆形厚片,表面粉白色或浅白色,中间有蜂窝状细孔,外皮无骨质或略具骨质,周边粗糙,红棕色或棕色。质坚脆。
马鹿茸:“血片”“蜡片”为圆形薄片;表面灰黑色,中央米黄色,半透明,微显光泽,外皮较厚,无骨质,周边灰黑色;质坚韧,气微腥,味微咸。“老角片”“粉片”为圆形或类圆形厚片;表面灰黑色,中央米黄色,有细蜂窝状小孔,外皮较厚,周边灰黑色,无骨质或略具骨质:质坚脆;气微腥,味微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