耕耘三十载育桃李 乡医争艳澍青园--写在毕业生秦为民获“河南省最美乡村医生”之际
三十年砥砺耕耘,三十年开拓进取,三十年来,郑州澍青医专围绕医德教育这一主线,辛勤耕耘育桃李,50000余名优秀毕业生从这里走出校门,他们大多服务于基层和农村第一线,凭他们的高尚医德和精湛医术,用坚守和信念,守护着一方百姓的健康。
培养什么样的人?怎样培养人?在30年的发展中,学校走出了一条“医德教育”特色之路。在学校早期发展中,学校创办人王树青先生就十分重视医德教育,提出“必须有高尚之医德才能悟华出精湛之医术”“学医不精等于杀人还要手工钱”,这些教诲早已播撒在学生的心田,生根发芽。后经现任董事长王左生不断地总结和提炼,形成了“以德为首,医德为魂,德术双馨”的教育理念。多年来,学校对医德教育进行了系统的研究、归纳和发展,编撰出版了《医德学》教材,在校内建立了医德教育体系和学生医德培养规划,设立科研基金和专项资金开展德育环境建设,建立了医德馆,并把医德教育融入学生日常管理、思政教育、课堂教育和各类社团活动中,润物无声,硕果累累。在50000余名优秀毕业生中,他们大多数扎根基层,服务于农村一线,成为守护一方百姓健康的乡村医生,涌现了一大批像孙贤华、李彦阁、吴旭宝、李武强等乡村医生的优秀代表。
继我校毕业生马云飞被中央电视台评为“最美乡村医生·最受关注乡村医生”称号之后,12月9日晚,在河南省大型公益活动《优德·寻找最美乡村医生》颁奖盛典上,我校1989级毕业生秦为民又获“河南省最美乡村医生”称号。
秦为民在专心为老乡看病
在接受采访时,秦为民说,在郑州澍青医专读书时,受到了良好的教育,特别是在医德教育方面,那时学校就教育学生以德学医、以德行医,以术救人,以术慰人,告诉学生们为什么学医?怎样行医?没有那时所受的教育,就没有在农村20多年的坚守与执着,就没有为了百姓能看得起病,不为病所困,不为钱所迫,尽自己的所能,帮助患者的决心和勇气。什么是好医生?只有德术双馨的医生才是好医生。
秦为民系睢县平岗镇秦口村村医。毕业23年来,扎根农村数年如一日,造福一方百姓,守护百姓健康。特别用中药治疗偏瘫,传遍乡里,名扬四方,被当地百姓誉为“治瘫能手”。
在秦为民诊所四周的墙上,挂满了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患者赠送的镜匾和锦旗。他指着这些镜匾和锦旗说,这些是我最宝贵的财富,能为百姓解除病痛,再苦再累,也值得。在每一个镜匾或锦旗的背后都有一段感人的故事。
有一年的夏天,四个孩子在放学的路上,看到一包打开口的方便面,便打开分享,万万没有想到方便面竟是拌过毒药的,结果孩子们都中了毒。由于村子位置偏僻,交通不便,在没有办法送医院的情况下,家长们就把孩子送到他的诊所。人命关天,紧急抢救,他一夜没有睡觉,一直熬到天亮,直到孩子们病情稳定。深更半夜,老乡们来诊所看病是常有的事,为了便于老乡们夜里看病,多年来,他习惯于露宿庭院的“休息“方式,很少睡过一个囫囵觉。
2012年,老庄村盛大爷的老伴袁老太患了严重的脑溢血,尽管在医院做了开颅手术,病情并没有好转,成了“植物人”,病人吞咽食物困难。两年多来,无论是酷暑还是严冬,无论刮风还是下雨,他坚持给患者下胃管从没间断过,而且未收患者家属一分钱。盛大爷在接受媒体采访时,泪流满面,“没有秦医生两年多来风里来雨里去,老伴怎也活不下去,能遇见秦医生这样的医生,是老伴的福份,他是俺全家的恩人啊!”
遇到家庭困难的患者,他尽自己的一切能力,能减则减,能免则免,既解除病痛,又减轻经济负担。据不完全统计,现有患者欠费记录本近20本。群众赞誉秦为民,既有医德又有医术,对待患者胜似亲人,工作起来像拼命三郎,是一名真正“为民”的好医生。但他总是说,“我只是尽了我一位乡村医生该尽的责任”。
耕耘三十载育桃李,乡医争艳澍青园。相信,在学校“医德教育”为特色的教育理念和“面向基层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引下,会有更多毕业生扎根基层,服务百姓,同样会有更多“最美乡村医生”站在更高的领奖台。
账号+密码登录
手机+密码登录
还没有账号?
立即注册